破碎机不平衡高副草耙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过去定义的“物质文化需要”到如今“美好生活需要”,从过去“落后的社会生产”到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关注的光圈变大了,问题的对焦却更加精准。
如何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12月20日,国家发改委“周三大讲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轮训讲座如期开讲,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就此作专题辅导报告。
他表示,“要全面科学理解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中有不充分,不充分中有不平衡,主要矛盾是不平衡,不平衡会导致不充分。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能反映我国生产能力的现实,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更加丰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更多关注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安全、环境的需要。”
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倡导的方法论,是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根本方法。
徐林在回顾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历程后表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不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这意味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第一要务不变。
徐林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发展质量与约束条件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些都体现了平衡发展的思想精神。
如何正确把握并有效应对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和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第一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促进城乡平衡发展,有利于改变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状况。”徐林表示,在城市化大背景下,要从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出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处理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和政策体系上做好文章,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均衡配置。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战略,更加注重对困难落后地区的帮助。但就区域协调大格局而言,关键是要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徐林看来,就是要建立在统一市场基础上要素自由流动、符合主体功能定位、有效激励先进、更好帮扶落后、合理分享补偿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同时注意防止区域政策过于碎片化。
徐林表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突出了治理体系的开放包容特点,而不是单向的政府治理、人民接受的传统理念,体现了平衡发展的思路,政府、社会、人民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共享成果,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和平衡。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提出要保护人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和人格权,这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本要求,是顺应人民呼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人的价值的应有保障,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习对外宣示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但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徐林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体现了开放的空间均衡思想;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体现了用全球化视野配置资产和资源,双向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思想;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主要是要解决制造业开放与服务业开放不平衡的问题;承担更多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过程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体现的是获得开放利益和分享开放利益的平衡。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徐林谈到,新征程的战略目标加了“美丽”两个字,体现了我们党更加重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以及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全面满足。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方法机制上强调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自然休养生息、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徐林最后表示,有效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需要在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政策手段、体制机制上进行更全面的统筹。无疑,这“难度更大、挑战更大,要求党员干部专业能力更高、协调能力更强,任重道远,发改委同事们值得为之付出努力”。